新闻中心 

 

筷子的远古史与今生

 

“筷子”是大中华儒家文化圈特有的用餐工具,也是东方文明的符号象征。在遥远的先秦时期称其为“挟”,商纣时期称为“箸”,隋唐时期称为“箸”或“筯”,宋元明清皆称“箸”。从明代开始,由于“箸”与“住”谐音,故改“箸”为“快儿”。

考古发现最早的箸出自于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葬中,文献中曾记载商纣王制作使用精美象牙箸。《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商代末朝君主,由此推算,我国在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精制的象牙箸。筷子的起源,还有其他的传说:如姜子牙发明的丝竹筷;妲己用玉簪做成的筷子;大禹用树枝发明的筷子;筷子在民间的普及,是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人逐渐用餐具(包括筷子)替代手指取食。

中国传统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对应着天圆地方。中国传统筷子,长度是七寸六分长,代表着我们人类的七情六欲,提示人们要克欲自律,小小的用膳工具蕴含着华人与周边环境和与世界关系和谐相处的内涵。

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没间断,其”内聚群体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所以中国人喜欢聚餐共食,利用分享食物来庆祝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请客吃饭、意在人情和血缘,体现礼仪情素,以和为贵的良好愿望。

曲折多难的2020年已成为过去,2021年为我们也提供了许多机遇。

疫情再次提醒我们,传统的聚餐合食习惯要改变。

原始社会中华祖先饮食是分餐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宋元时期,与当今一致的围桌合餐制就完全形成。合餐共食的形式,是儒家“和”“孝道”思想的传统家庭人伦观念,可以烘托“大团圆”的热闹、喜庆、和谐的交往气氛。流传了几千年的用餐方式,突然要求返璞归真到人之初的分餐形式,短时期难以实现。

2019年,广州市洋达新材料公司,接受新加坡一家企业的委托,研发真正能够防霉的合金筷子材料。2020年疫情发生,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试验、测试、送多家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验证:

第一代“灭菌筷”材料,不但灭活霉菌群,还对因聚餐合食,而容易传染的 沙门氏菌、耶尔森菌、志贺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 等10余种菌群,灭活率达99.8-99.9%;

“灭菌筷”自灭菌真健康合金筷子的推出,为筷子家族增加的新的品种和功能,为大团圆,为快乐聚餐,无忧聚餐,为围桌合餐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自灭菌真健康合金筷,“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苦甘史,尽在双筷间。”小小灭菌筷,送长辈、送领导、送亲友,“灭菌筷”相伴每一餐、健康千万家!

 

 

创建时间:2021-01-26 17:26
浏览量:0

筷子的远古史与今生